教學

工作分析及社區本位教學步驟

請問有人可以解答一下工作分析的步驟

以及社區本位教學的步驟嗎?幫忙解答

感激~
重度障礙者之課程與教學◎楊萬教 重度障礙者的課程課程目標:結合調整九年一貫課程

以生活經驗為核心

透過適性教育

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1.人與自己:了解自我、鍜鍊強健體魄、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以達成個人及家庭生活適應。

2.人與社會:認識環境、適應社會變遷、養成互助合作精神

以達到學校及社區生活適應。

3.人與自然:培養職業能力及服務人群熱誠

以達到職業準備及獨立生活適應。

課程領域:生活教育、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社會適應、休閒教育、職 業教育等六大領域。

依成長及生活的需要

對於年齡越小、智能越低的學生

提供較統整性的課程;並隨著心智、生理、社會年齡的增長逐漸加重其分化學習的課程。

三、課程模式:考量學生的年齡、障礙程度、教育需求及學習內容之特性

重度障礙者的課程可以取用以下幾種模式。

(一)發展本位課程:主張智能障礙者的心智發展與一般兒童一樣

只是發 展速度較慢

因此課程的內容與組織乃依据一般兒童發展次序安排。

(二)生活經驗課程:以增進生活能力為目的

將兒童當前及未來生活領域 活動組成不同的學習單元

再將重要的生活技能統整於生活單元活動中。

(三)功能性課程:主張教導學生實際生活中重要而必備的知識與技能

課程目標及內容是由學生目前及未來生活環境及行為表現分析而來。

◎無論採取哪一種課程模式

應結合九年一貫的課程

依學生的狀況加以調整;同時以學生的IEP起點行為及教育目標為考量重點。

貳、重度障礙者的教學一、教學的原則個別化原則具體化原則安全原則類化原則同時原則實作原則熟練原則啟發原則增強原則多元化活動原則社區化原則 二、教學的策略1.教育時間上:早期介入2.環境設計上:無障礙學習環境3.教學方法上:工作分析法、直接教學模式、結構教學法4.學習方法上:系統化的教學策略 5.問題行為上: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1)工作分析法工作分析乃是將達成該項工作的各種行為或活動加以列舉

而後分析其順序及需要性

以便於決定教學的輕重緩急;在運用時必須考慮學生之個別差異

同時要謹慎的分析工作程序之結構

以設計出有效之工作程序。

※優點:1.讓學生較容意有成就感。

2.符合特殊學生的學習特性。

3.對於肢體操作的技能及生活自理方面效果較佳。

缺點:1.不適合大班或團體教學。

2.「部分的總合不代表整體」

常不見得能完成該學生的總目標。

(2)直接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師應用組織精密、系統層次分明的教材與教法

直接預防與補救學生學業及其他技能缺失的教學模式」。

此一教學模式乃根據行為分析理論而來

以工作分析為基礎

用編序方式來設計教材

並以系統化的方式來呈現教材的一種具高度結構性的教學法(盧台華

民75)。

優點:1.強調分散式的教學

採取多單元活動設計方式進行小步驟的教學。

2.符合個別化學習特性的教學原則3.強調即時的錯誤修正:能先預測學生可能犯下的錯誤

並指出錯誤改正的過程、以進行相關的診斷補救教學。

4.能提供大量練習及複習機會。

缺點:1.教師必須為教學成敗負全責

壓力過大。

2.忽略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

(3)結構教學法 結構教學係依據學生的學習目標

對學習環境做有系統、有組織的安排

以達到教學之目標。

其實施原則為:障礙程度越重者

所需之結構設計越多

同時教師所擬定的教學目標

必須具有適切性及功能性。

結構教學包含四要素:1.環境的結構化-例如:教室的空間安排2.整體或個別的時間表3.個別化作業系統4.明確的視覺提示※優點:注重個別化教學

※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方式。

缺點:學生類化情形差。

三、教學活動設計的原則用遊戲方式來進行感官動作的訓練。

提供學生成就感的教學活動多示範、模仿的教學設計教學採分散式及多單元的方式來進行。

提供多感官的環境佈置。

四、教學評量:採取多元評量的方式進行。

檔案評量實作評量生態評量:生態評量(環境模式):認為個體行為乃是個人與環境(家 庭、學校、社區)互動的結果。

其重點在於找尋各種適合學生參與的活動。

亦即找出社會與生理方面的需求。

※只要提供適宜的協助

每一位障礙者都有能力參與家庭、學校、社區中的任何活動。

參考資料 【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6月號 第 64 期
儘管如此

有幾位研究人員還是針對參與小班制的三年級學生

提出了他們的觀察

當時只有三年級學生參加了全州統一的測驗

因此有數據可以分析。

他們發現

在不到20人的小班中就讀的學生

確實讀、寫、算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略高於在20人以上的班級就讀的學生

而且差異具備了統計上的意義。

和STAR的發現不同的是

微幅的差異並不會因為學生的膚色、種族或社經背景不同而改變。

威斯康辛的「學生教育成就保證」計畫(簡稱SAGE)同樣在1996年展開

這是個為期五年的初步研究

規模很小——只在14個學校推動縮減班級人數

但是卻很值得注意

因為這個計畫特別選在有三成學生出身貧戶的學校中做實驗

和加州一視同仁的做法大相逕庭。


他們將幼稚園到三年級的每班人數從平均22.42減為13.47。

研究人員把SAGE學校中一年級學生的表現拿來和其他學校的學生比較

這些學校的學生基本上在家庭收入、成就、種族分布等各方面都不相上下。

頭兩年的比較結果和加州的STAR計畫類似:一年級的SAGE學生進步的幅度具備了統計上的意義——而且比加州學生進步的幅度還大。

有沒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 有了SAGE和STAR這類的研究

我們很難再辯稱

減少班級人數其實沒什麼影響。

另一方面

加州的教改方案則顯示

缺乏高瞻遠矚而貿然推行的教育政策

可能在耗費了數十億美元之後

只獲得微不足道的成效

甚至還有反效果

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


推動教育改革時

必須將其他的替代方案納入考慮。

少數幾個關於師資的研究顯示

語文能力較強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通常表現得比較好

此外

對於自己所教的科目知識比較豐富的中學老師

也比較能教出高徒。

但是令人訝異的是

在遴選教師時

許多學區往往不考慮學術背景最強和在性向測驗中得分最高的老師

反而偏好住在學校附近、畢業於本地大學、懂得班級管理技巧的老師。

儘管要吸引程度好的人才從事教職

可能還需要提高教師薪水

但是在遴選教師時強調測驗成績和對專門科目的掌握

卻不需要花一文錢。

只是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學者比較過吸引優秀教師的成本和降低班級人數的成本

孰高孰低。


立法機構和教育當局在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之前

還需要針對其他教改方案的成本

蒐集更扎實的資訊。

希望他們在繼續耗費數十億美元來降低班級人數之前

希望他們在實施對數以百萬計的學生影響深遠、但卻不見得有效的政策之前

能蒐集到這些關鍵數據!

(本文出自SA 200111)未知的因素:教師的因應能力過去總認為小班能減少上課時的干擾

而且老師會比較有時間關照到個別學生

並採取有創意的教學方式

例如讓學生分組討論或做報告。

因此

當紀律不再成問題時

小班制的成效主要就取決於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利用到小班的優勢。

但是

一個接著一個的研究都發現

當班級變小時

教師卻很少改變他們的教學方式。


事實上

有關小班制最好的研究——田納西州STAR計畫的資料顯示

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十分困難:即使在暑假實施教師專業訓練

都沒有辦法改變教師在小班的教學方式。

而且

無論教小班或大班

教師花在個別教導學生的總時數似乎沒有什麼差別。

班級人數變少之後

每個學生獲得老師個別指導的時間的確增加了

但是所增加的時間

還不足以在學生課業表現上造成太大的差別。


班級人數變少之後

每個學生獲得老師個別指導的時間的確增加了

但是所增加的時間

還不足以在學生課業表現上造成太大的差別。

如果不管班級大小

老師的教學方式都一樣

那麼在STAR之類的研究計畫中

小班制的好處究竟從何而來呢?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

有的老師原本就偏好比較適合小班的教學方式:把班上同學分為小組

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強調從實作中學習的方式。

當這些老師真的可以教小班時

他們會表現得很好。

而當他們的教學效果提升時

平均的教學績效也隨之上揚

另一方面

學生秩序變好可能也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

這解釋也呼應了學者的發現:小班制的效益在小學低年級最為顯著

但在一二年級之後

效益並不會累積。


幼稚園和一年級的老師特別喜歡讓學生分組學習、練習動手做

並且和每個學生都很熟悉。

如果要進一步證實這個假設

學者還必須研究在不同年級中

班級大小、教學活動和學生成績之間有什麼關係。

可是

到目前為止

居然沒有人作過這方面的研究

實在令人訝異

因為這樣的研究必然能幫助教育當局決定如何運用小班教學。


工作分析範例,工作分析教學法,工作分析的方法,工作分析的目的,何謂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重要性,工作分析定義,工作分析步驟,工作分析問卷,工作分析與設計工作分析,社區本位教學,教學,九年一貫課程,帶著走的能力,生活,良好生活習慣,強健體魄,課程,適性教育

高中|國小|國中|進修|專科|幼稚園|暑修|私立|畢業|學歷測驗|公立|課程|日間|技術學院|高職|宿舍|夜間|專題|雙碩士|建教班|體育班|科技大學|暑期輔導|綜合高中|曠課|基測|大學|轉學考|研究所|制度|教案|

教學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51100399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asd1014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