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台灣社會運動

台灣發生的社會運動1.社會運動名稱為何?2.其發生的背景?3.用哪些手段推動社會運動?4.將哪些民主政治基本觀念普及於社會?5.結果如何?
想要了解臺灣社會運動的起源與過去五十年的進展

必須面臨兩個困難:其中之一是

從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十九日到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

處於戒嚴體制下的臺灣人民

基本上是不被允許集會、結社、公開遊行

以及支持未受政府認同的社會訴求。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

言論與表達的自由嚴重受限。

那些致力提倡社會運動的人士

則遭到嚴厲的處分。

因此

要回答社會運動在臺灣前五十年的發展情形

最簡單的答案是:它們幾乎是不存在的。

至少

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社會運動。

  另外一個困難則在於:如何判別什麼是社會的?什麼是政治的?這兩者的區別

常常混淆不清。

好幾世紀以來

民主國家的人民所認定的社會運動

如遊行、抗議活動及出版抨擊當權者和社會現況的文章等

在本質上都具有共通性。

它們所尋求的

是掌權者與人民間能展開對話。

然而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威權體制通常沒有太高的意願參與這種雙向對話。

因此

社會運動不是漸漸銷聲匿跡

就是成為政治性議題。

這種情況

在國家危急之際特別明顯;就像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在幾十年以前的臺灣情形一樣。

無論如何

今日蓬勃發展的民主政治

是社會大眾多年來共同努力所開創出的成果。

「臺灣社會運動的出現

可從民國七十年代初期開始追溯。

其基本上是對威權體制

或者說

是對民國三十八年所頒布實施的戒嚴令的一種反彈。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蕭新煌指出:「在這段時期內所發生各種不同的社會運動

主要都是要求政府修改政策

並放鬆其對社會的管制。

」相較來說

由國內各藝術、文化及學術團體在民國六十年代所共同發起的地方尋根運動

則是有鑒於臺灣對西方文化的過度依賴

而引發的全面反省與檢討。

  根據蕭教授觀察

早期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之分野

是相當曖昧不明的。

蕭教授說:「從某一方面來說

政治反對運動對社會運動的發展

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因此

當社會運動開始出現時

當時臺灣的威權政府並沒有太震驚。

因為在它之前

已經歷過更激烈、更激進的政治運動了。

」但是

在另一方面

社會運動藉由場所和議題

也促進政治改革運動

並使它能夠發揮較大的影響力。

為此

政治與社會的區別並不清楚

因為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常常是密不可分的。

這些共同議題的整合

在臺灣非常明顯。

特別是在民國七十年代

任何有社會運動的地方

都可看到政治反對運動人士的出現

不管他們是來聲援或僅僅是來湊熱鬧的。

  無論如何

在民國八十年代

隨著反對黨(特別是民主進步黨)勢力的逐漸壯大

使得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間的關係

已不像民國七十年代那般和諧、緊密。

社會運動人士經常批評民進黨

指其對某些社會議題不夠關心。

針對這些批評

民進黨解釋其主要目標是執政

因此不能只為幾個社運團體服務。

大致來說

社會運動與民進黨的關係

仍比與執政的國民黨來得密切。

  儘管如此

蕭教授指出

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之間

仍然存有本質上的差異。

「社會運動是沒有止境的

其主要目的在於改變社會的現況

讓新的觀點、新的價值不斷出現

並取代舊有的觀點與價值。

」蕭教授說:「與社會運動不同的是

政治運動的終極目標

在於獲得執政權。

」因此

社會運動對整體社會的發展

不論就短期或長遠來說

都具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

帶給我們很多新的觀念

包括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教育改革、消費者權益、不同族群的對等與公平的重要性。

」蕭教授並表示

若沒有這些社會運動的刺激

我們的政府也不會那麼積極地實行改革和修正相關的政策與措施。

  根據蕭教授的觀察與分析

自民國七十年代到民國八十年代初期

在臺灣民間總共有三波的社會運動(參見圖三)

而每一波都代表臺灣從國家主權至上

轉型為公民社會的重要階段。

第一波有組織的社會運動發生在民國六十九年至七十五年間

也就是在政府解嚴之前。

在這一波中

有七種較為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

它們分別是:消費者運動、反污染自力救濟運動、自然生態保育運動、婦女運動、原住民人權運動、學生運動和新約教會抗議運動等。

 前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姜志俊先生表示:「在戒嚴時期

政府擁有強大的公權力

公民權於是相對地被壓縮。

在那個時候

消費者為弱勢族群

他們在法律上的合法權益

幾乎完全被忽視。

」消基會自民國六十九年成立後

就致力於提倡消費者教育、保障消費者權益和提升消費者地位等工作

並在另外一方面

繼續與政府做溝通

要求其正視此一議題。

姜董事長接著指出:「消費者運動的興起

可說是一種對社會正義的追求。

」無論如何

直到解嚴、民主法治制度施行後

一般大眾才慢慢開始重視其消費權益與合法權利。

  另外一位知名社運人士也是臺灣婦女運動先驅之一的顧燕翎女士

在民國七十一年時和一群支持兩性平等的朋友

共同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

希望藉由教育宣導喚起婦女的自覺和大眾對婦女議題的關切。

為動員更多的婦女

並改善婦女的社會地位和爭取婦女權益

她們在七十六年將雜誌社的經營型態擴大為基金會

由顧女士擔任基金會的董事長 參考資料 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society/down/3-2.htm

台灣社會運動,社會運動定義,社會運動理論,何謂社會運動,社會運動的意義,社會運動 英文,新社會運動,社會運動的特色,原住民社會運動,社會運動有哪些社會運動,民進黨,臺灣,民國三十八年,社會,運動,政治運動,民主政治,消費者,中華民國政府

三七五減租|倒扁運動|牡丹社事件|馬關條約|卑南文化|北埔事件|朱一貴事件|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林爽文|第二次世界大戰|白色恐怖|長濱文化|劉銘傳|去蔣化|施琅|新文學運動|三一九槍擊案|臨時條款|中日甲午戰爭|戒嚴令|美麗島|獨立運動|十三行文化|動員戡亂時期|二二八事件|鄭成功|

運動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2061108683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asd1014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